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第四届教师教学创新比赛圆满举行

发布时间:2024-11-26 访问次数:

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第四届教师教学创新比赛圆满举行


2024年11月25日,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第四届教师教学创新比赛在歌乐书院隆重举行。本次比赛共有来自阿拉伯语、朝鲜语、越南语、泰语、马来语、缅甸语、希伯来语、印地语、土耳其语9个专业的9位老师参加,教师们结合自己所讲授的一门或多门课程,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多个方面,对自己如何做好课程思政作创新汇报。





本届教师教学创新比赛的5位评委分别是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胡安江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院长苏莹莹教授、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罗文青教授、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吴昊教授、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唐思娟副教授,比赛由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助理朴春兰副教授主持。


   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胡安江教授在赛前致辞中对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在教学质量月内开展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表示真诚祝贺,对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院长苏莹莹教授亲临川外指导工作表示感谢。胡安江副校长强调,希望教师们绷紧教学质量这根弦,不断夯实人才培养,本次教学创新大赛对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未来厘清人才培养思路、把握人才培养重点是一次非常好的历练。







9位参赛教师按照赛前抽签顺序,依次上台进行比赛。缅甸语专业张惠美老师以通识选修课《“一带一路”与缅甸》为例,从课程概况、课程主要内容、教学内容示例、教学总结与反思四个方面着手进行汇报。《“一带一路”与缅甸》是开设于2019年的一门通识选修课,现已是校级一流课程,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课。自开课以来,课程立足区域优势、立足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优势,帮助学生树立对缅甸国情、语言、文化的正确认识,在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与反馈。






朝鲜语专业贾萌萌老师的《基础朝鲜语3》采用OBE成果导向教学理念,依托教学内容深入融合思政元素在。在发音教学部分,融入以praat为代表的语音处理技术, 提高跨学科多维度的科学知识素养、培养反诈意识;在词汇与语法教学部分,融入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提高思维素养、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提高跨学科多维度的科学知识素养与家国情怀。

土耳其语专业吴越老师在《土耳其语阅读(1)》课程教学内容中积极融入就业、留学等实用性材料,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性材料和“中国梦”、“文化强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等思政主题,并基于这些主题材料建立思政资料库,从而提升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积极性与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结合国情解决问题的能力。










   阿拉伯语专业谢博老师以“新文科背景下《基础阿拉伯语》课程思政创新”为主题,说明了在《基础阿拉伯语》系列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入门期留存率、成长期稳定性、专业能力与个人素养平衡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些痛点,专业教师推出“一个中心”“双线并进”“三个落脚点”创新举措。即以学生为中心;知识主线与思政主线并进,线上与线下并行输入与输出同频;达成课前(能做)、课中(会做)、课后(想做)三个落脚点,从而不断促进多元化、软综合、长效期评价体系形成,让课程思政助力专业教与学,助力学生正向成长。






   印地语专业段孟洁老师以《当代印度外交》课程的思政实践为例,强调该门课程的思政目标是培养敢于质疑、勇于批判、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印关系,树立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增强国家力量的理想信念,从而不断从知识层面、能力层面、素质层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泰语专业张倩霞老师以“高级泰语(1)‘1233’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为题进行汇报,1233模式即“一个指导思想”、“两大核心”、“三条路径”、“三大目标”,强调课程坚定不移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始终贯彻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元素二者并驾齐驱;通过课前-课中-课后”路径,把学生的专业训练、思政培养、竞赛能力和创新意识贯穿课程始终,培养卓越的泰语语言文化人才、区域国别人才和国际传播人才。





希伯来语专业郭洋老师以《基础希伯来语》系列课程的教学为例,强调该门课程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围绕课程主题补充、拓展含有思政元素的外语素材,并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和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的远大抱负。





 马来语专业韩呼和老师的汇报主题为: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之旅——语言类课程与知识类课程的实践路径即在“内”,也在“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应基于“语言”,走出“语言”,从国别到区域,从“知识”到“视角”;强调跳出课程的局限,从人才培养的全局出发,引导学生在“思想与精神”层面发生认知转变。在语言类课程中,以《马来语视听说》为例,通过“课堂媒介”连接个体所学与国家所需,将课堂知识景观拓展到学生赛事实践中。在知识类课程中,以《马来西亚概况》为例,串述个体故事,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价值与使命”,分享影响中马关系的关键因素、对象国及周边区域相关的热点问题。










   越南语专业黄秋莲老师以“《基础越南语1》课程思政模式探讨”为题,以《基础越南语1》课程的讲授为例,聚焦课程特性与学生需求两大板块,分阶段、逐层递进地设计思政目标。在语音学习阶段,培养学习自主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语言运用阶段,拓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批判思考、跨文化交流等能力。通过核心知识点链接相关的思政元素;通过具体的案例,将抽象的思政元素具象化;采用教师榜样与价值观引导、问题导向法(PBL)、情境教学与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将思政元素灵活融入课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九位老师完成比赛后,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院长苏莹莹教授与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唐思娟副教授对本次参赛教师的汇报进行点评。苏莹莹教授指出,本次参赛的老师们都在结合课程、专业的基础之上,对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如何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作了深入思考与创新实践。唐思娟副教授指出,教师们在未来的授课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如何挖掘、呈现思政元素,并在思政与课程的融入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思政与科研的融合。

在经过激烈的角逐后,张倩霞老师荣获一等奖;吴越、贾萌萌老师荣获二等奖;张惠美、段孟洁、郭洋、韩呼和、黄秋莲、谢博老师荣获三等奖。